淮北烈山区:黄营灵枣甜了乡亲心
淮北烈山区:黄营灵枣甜了乡亲心
淮北烈山区:黄营灵枣甜了乡亲心盛夏时节,在淮北市烈山区宋(sòng)疃镇黄营村灵(líng)枣种植基地,万亩灵枣林郁郁葱葱,青翠的小枣密密匝匝地挂满枝头,预示着又一个丰收(fēngshōu)季的临近。
村民邵雪梅穿梭在枣林间,熟练地给枣树抹芽疏果,脸上洋溢着笑容说(shuō):“以前咱这灵枣虽好,但品质不稳,卖不上好价钱(jiàqián)。现在可不(kěbù)一样咯,枣子不仅成了‘国家地理标志(biāozhì)’,还戴上了‘绿色食品’的帽子,价钱翻着番涨!”
青翠的小枣密密匝匝地挂满枝头。人民网(rénmínwǎng)记者 王晓飞摄
时针拨回到几年前,这个(zhègè)位于宋疃镇(zhèn)东部山区、户籍人口三千余人的山村,面临灵枣品质波动、产量不高、销路不畅的发展瓶颈。
转机出现(chūxiàn)在2021年村“两委”换届后。新班子决心擦亮“国家地理标志”这块(zhèkuài)金字招牌,带领乡亲们(xiāngqīnmen)走出一条(yītiáo)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致富路。他们以党建为引领,重新激活了沉睡的村集体合作社——淮北市郁翠林黄灵枣农民专业合作社,82户种植大户和普通(pǔtōng)农户迅速抱团入社。
合作社一成立,技术培训就开到了田间地头,农科专家手把手传授(chuánshòu)种植管理技术;统一采购有机肥料,推行无公害(wúgōnghài)栽培管理,确保灵枣皮薄肉脆、清甜化渣(huàzhā)的独特品质始终如一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三年扎实耕耘,2023年,黄营灵枣成功通过(tōngguò)国家绿色食品认证,身价倍增,市场竞争力显著(xiǎnzhù)提升。
黄营村党总支书记李进介绍,如今(rújīn),小小的(de)灵枣产业已在黄营村遍地开花,种植面积突破万亩,年产值高达2000余万元,真正实现了“一村(yīcūn)一品”的全覆盖,成为村民增收的“摇钱树”。
但黄营村并不满足于此(cǐ),村子又加快谋划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项目(xiàngmù)“李子、苏翠一号梨种植”项目。目前,精品李子园和“苏翠一号梨”种植园已完成果树种植,项目实施后预计年收入达230万元,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,带动130余户农户(nónghù)平均增收1.3万元。
精品(jīngpǐn)李子园。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
产业(chǎnyè)兴了,如何让更多村民,特别是留守妇女共享发展红利?为此,黄营村在灵枣基地旁(páng)创新设立了“共富工坊”。
这个工坊以郁翠林合作社为根基(gēnjī),建立(jiànlì)起(qǐ)“党建+工坊”的有力机制——把党小组建在工坊车间,“两委”委员和党员点对点联系指导,20多名像王大姐这样的农村妇女(nóngcūnfùnǚ),在这里找到了稳定就业的新天地。
“以前农闲只能打打零工,收入(shōurù)没保障。现在工坊里学技术、学管理,咱也成(chéng)了‘正规军’!”王大姐的言语中满是自豪。
如今,“共富工坊”年(nián)均产值60余万元,不仅为村(wèicūn)集体经济贡献了30余万元的增收,更让参与的农户月均增收超过2000元。计划到2025年,当地还将(jiāng)通过系统培训,培养出500人次懂技术、善(shàn)经营的新型农民。
不止于此。村民的(de)钱袋子鼓了,村庄的面貌也焕然一新。
其中,村里积极争取各级资金(zījīn),大刀阔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:硬化了(le)村内道路,修建了蓄水池,彻底解决了干旱期果树(guǒshù)灌溉的老大难问题;大力推行户厕改造,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(dádào)100%;新建了文化广场、旅游公厕,安装了治安摄像头,建设了污水治理(zhìlǐ)站,种植了景观树木。
航拍黄营村(huángyíngcūn)。王彦启摄
如今漫步黄营村,房屋(fángwū)错落有致,绿树掩映成趣,青山、果园、河流相映成画,一幅村美人和(hé)的宜居画卷生动铺展。
当然,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。在先后获评“2022年安徽省乡村(xiāngcūn)振兴示范村”“2024年安徽省文明村镇”“2025年被(bèi)评为全国文明村”等荣誉后,黄营村着眼未来,将依托种植(zhòngzhí)基地(jīdì),发展旅游观光、休闲采摘、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(nóngyè)旅游区(lǚyóuqū),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,串起了强村富民的产业链,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了产业兴、百姓富、乡村美的动人画卷。
盛夏时节,在淮北市烈山区宋(sòng)疃镇黄营村灵(líng)枣种植基地,万亩灵枣林郁郁葱葱,青翠的小枣密密匝匝地挂满枝头,预示着又一个丰收(fēngshōu)季的临近。
村民邵雪梅穿梭在枣林间,熟练地给枣树抹芽疏果,脸上洋溢着笑容说(shuō):“以前咱这灵枣虽好,但品质不稳,卖不上好价钱(jiàqián)。现在可不(kěbù)一样咯,枣子不仅成了‘国家地理标志(biāozhì)’,还戴上了‘绿色食品’的帽子,价钱翻着番涨!”
青翠的小枣密密匝匝地挂满枝头。人民网(rénmínwǎng)记者 王晓飞摄
时针拨回到几年前,这个(zhègè)位于宋疃镇(zhèn)东部山区、户籍人口三千余人的山村,面临灵枣品质波动、产量不高、销路不畅的发展瓶颈。
转机出现(chūxiàn)在2021年村“两委”换届后。新班子决心擦亮“国家地理标志”这块(zhèkuài)金字招牌,带领乡亲们(xiāngqīnmen)走出一条(yītiáo)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致富路。他们以党建为引领,重新激活了沉睡的村集体合作社——淮北市郁翠林黄灵枣农民专业合作社,82户种植大户和普通(pǔtōng)农户迅速抱团入社。
合作社一成立,技术培训就开到了田间地头,农科专家手把手传授(chuánshòu)种植管理技术;统一采购有机肥料,推行无公害(wúgōnghài)栽培管理,确保灵枣皮薄肉脆、清甜化渣(huàzhā)的独特品质始终如一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三年扎实耕耘,2023年,黄营灵枣成功通过(tōngguò)国家绿色食品认证,身价倍增,市场竞争力显著(xiǎnzhù)提升。
黄营村党总支书记李进介绍,如今(rújīn),小小的(de)灵枣产业已在黄营村遍地开花,种植面积突破万亩,年产值高达2000余万元,真正实现了“一村(yīcūn)一品”的全覆盖,成为村民增收的“摇钱树”。
但黄营村并不满足于此(cǐ),村子又加快谋划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项目(xiàngmù)“李子、苏翠一号梨种植”项目。目前,精品李子园和“苏翠一号梨”种植园已完成果树种植,项目实施后预计年收入达230万元,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,带动130余户农户(nónghù)平均增收1.3万元。
精品(jīngpǐn)李子园。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
产业(chǎnyè)兴了,如何让更多村民,特别是留守妇女共享发展红利?为此,黄营村在灵枣基地旁(páng)创新设立了“共富工坊”。
这个工坊以郁翠林合作社为根基(gēnjī),建立(jiànlì)起(qǐ)“党建+工坊”的有力机制——把党小组建在工坊车间,“两委”委员和党员点对点联系指导,20多名像王大姐这样的农村妇女(nóngcūnfùnǚ),在这里找到了稳定就业的新天地。
“以前农闲只能打打零工,收入(shōurù)没保障。现在工坊里学技术、学管理,咱也成(chéng)了‘正规军’!”王大姐的言语中满是自豪。
如今,“共富工坊”年(nián)均产值60余万元,不仅为村(wèicūn)集体经济贡献了30余万元的增收,更让参与的农户月均增收超过2000元。计划到2025年,当地还将(jiāng)通过系统培训,培养出500人次懂技术、善(shàn)经营的新型农民。
不止于此。村民的(de)钱袋子鼓了,村庄的面貌也焕然一新。
其中,村里积极争取各级资金(zījīn),大刀阔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:硬化了(le)村内道路,修建了蓄水池,彻底解决了干旱期果树(guǒshù)灌溉的老大难问题;大力推行户厕改造,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(dádào)100%;新建了文化广场、旅游公厕,安装了治安摄像头,建设了污水治理(zhìlǐ)站,种植了景观树木。
航拍黄营村(huángyíngcūn)。王彦启摄
如今漫步黄营村,房屋(fángwū)错落有致,绿树掩映成趣,青山、果园、河流相映成画,一幅村美人和(hé)的宜居画卷生动铺展。
当然,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。在先后获评“2022年安徽省乡村(xiāngcūn)振兴示范村”“2024年安徽省文明村镇”“2025年被(bèi)评为全国文明村”等荣誉后,黄营村着眼未来,将依托种植(zhòngzhí)基地(jīdì),发展旅游观光、休闲采摘、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(nóngyè)旅游区(lǚyóuqū),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,串起了强村富民的产业链,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了产业兴、百姓富、乡村美的动人画卷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